企业创新网络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分析
摘要:企业创新网络具有复杂性、分布性、异构型以及行为主体自身的自治性等特点,传统的还原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已无法解释企业创新网络中的涨落、涌现等复杂现象,国内外学者开始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创新网络,本文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的思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企业创新网络特有的聚集、流、非线性和多样性等特征,以及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创新网络的标识、内部模型及积木三个微观机制,分析了创新活动中的自组织与涌现现象,表明企业创新网络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企业创新网络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企业创新网络;复杂适应系统;适应性;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08(2010)01—0068—07
企业创新网络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企业与各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在交互式的作用中建立的相对稳定、能够激发或促进创新、具有本地根植性、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它既可以规避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用与组织成本,又能互补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是解决快变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问题的一种最佳治理结构,也是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由于企业创新网络本身具有的动态性、异构性、分布性、开放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传统的还原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已无法合理解释其中的涌现现象、涨落现象等主体之间的各种复杂交互作用对宏观系统造成的影响。Buijs,chiva-Gomez最先将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理论应用到创新领域,这给后期研究企业创新网络的学者带来启发。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Holland教授在美国SFI成立十周年时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认为宏观系统的演化,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多样性的出现、新主体的聚合,都是微观主体之间的适应性交互派生出来的,它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借用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反映系统的复杂变化,这种建模方法能反映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联系,合理解释事物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和复杂系统的发展和演进机制,不同于以往只考虑量变、线性外推的预测方法,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一种更加符合客观现实的量变和质变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因此,国内外一些学者都尝试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视角来分析企业创新网络,但并没有全面地论述企业创新网络就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几个显著特征与机制,阐明企业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并分析了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创新活动。
1 企业创新网络的复杂适应系统基本特性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生物演化规律出发研究系统复杂性的起源,运用适应性主体(adaptive agent)的概念将微观主体的简单随机互动与宏观复杂演变联系起来,其基本思想如下:具有适应性的个体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并在这种持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及行为方式,主体对自身的结构与行为方式的改变不是盲目的,而是按照自身的目标,有原则、有方向地改变,以适应环境,Holland教授用七个概念阐述了这一思想,即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识、内部模型与积木,前四项是基本性质,后三项是机制,他强调满足这七个要求的系统都是复杂适应系统。
1.1 企业创新网络中主体的聚集
企业创新网络中的聚集是指企业、研究院所、大学与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由于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了聚集体,如知识联盟、产业集聚,聚集体并不是孤立个体简单的合并,也不是个体的吞并,而是为了达到整体效应而聚集成更高层次的新类型的个体,原来的个体并没有消失,反而在聚集中得到了发展。向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如围绕中科院建立的中关村科技园,就是一个发展势头强劲的高技术企业创新网络,网络内聚集的高技术企业数目从1980年的1家发展到1995年的4500余家,年均净增幅度约53.4%,中关村的经济效益随着聚集企业的增加成倍增长:1987年末,“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各类高技术企业有150家,总收入为9亿多元,到2006年,中关村共有高技术企业17775家,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其中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314家。
企业创新网络是企业为了应对速变的市场环境、降低研发成本与创新风险、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与长期竞争优势,与具有相同目标的创新主体因为优势与资源互补聚集而成的,具有聚集体的特性与效应,①企业创新网络中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互利的信任机制之下,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能力优势互补的协作效应,企业创新网络中的集体学习机制有利于各主体的自身发展,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使企业可以利用知识外溢效应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孤立个体难以获得的专业知识,这样一种开放的、互相学习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互利信任氛围,从而加强主体之间正式与非正式关系,提升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②企业创新网络的边界随着新的合作者的加盟而扩大,于是企业创新网络出现了从个人、企业、产业、区域等多个层次的聚集,这种不同层次的聚集可能产生不同层次的创新绩效与聚集特性,如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区域或者国家技术进步、创新实力增强等,③企业创新网络中的聚集是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在没有外界干扰情况下根据自身需要而形成的,是一个自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容易引发涌现现象。
根据“趋同效应”,创新主体经过相似的适应性学习后,使得目标与资源达到一个层次的聚集,带来了个体层面内部的涌现现象,如企业内部变革,同时,个体的适应性行为凝聚成组织的适应性行为,引发高一层次的涌现现象(如研发联盟的产生)和更高层次的涌现现象(如产业集群的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等)。
1.2企业创新网络中的非线性关系
非线性是复杂适应系统形成有序的复杂结构的内因,主体的主动性和适应性是非线性产生的根源,企业创新网络中各个主体都有自身的目标和独立自主的权利,在交互过程中受当前环境、历史经验与主体之间长久建立的关系的影响,这些因素让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单向、被动的因果关系,李金华研究得出企业创新网络的多元主体构成了各种正向或者反向的反馈环,其中的反馈机制使这些关系成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同时,企业创新网络存在大量随机的、模糊的不确定因素,使得网络中创新发展和变化过程具有时间上的不对称性与不可逆性,描述它们状态的方程不存在精确解,长期的发展状态具有不可预见性,这种不确定性与不可预见性引发了网络的非线性,Sterman研究发现,创新的投入与产出之间不是比例关系,而呈现出非线性特征,所以企业无法预测某项技术投入可能带来的固定收益。
更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