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战略思考

2022-08-11 18:46 更新

摘要:新年伊始,中央就发布了《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意见》指出: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如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本文综述了二元结构这一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分析了其在我国表现的几个重要特征: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制度不合理和制度供给不健全,二元意识与二元经济恶性循环;并提出了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战略选择:改革制度和完善制度供给,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转变农民二元意识,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建立城市化政府管理模式。

关键词  二元经济结构   “双重二元结构”  市场机制   制度供给  战略选择

一、国内外二元结构的理论研究综述

最早运用“二元经济”概念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J.H.Boeke )。他在对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研究后,于1953年出版了《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伯克认为当时的印尼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传统社会,另一方面是荷兰殖民者主导的殖民主义输人的现代“飞地经济”,即资本主义现代经济部门。二者之间在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别,从而导致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中的个人效用函数、行为准则及资源配置方式迥然不同。后来,众多的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比较著名的二元结构理论还有本杰明·希金斯(Ben jamin Hliggins)于1968年在《经济发展》提出的技术二元结构理论、爱德华·削Edwards Shaw)和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Mckinnon)于1973年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提出的金融市场的二元结构理论、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 )提出的地理二元结构理论以及海拉·明特(Hyla Myint)于1985年在《亚洲发展评论》上发表的题为“组织二元结构和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的组织二元结构等。

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性的明确的、系统的、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理论则出自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W.A.Lewis)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954年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不同、成熟度不一的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又称现代部门;一个是“维持生计”部门,亦称传统部门。①它们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后经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费景汉(JohnC.H.Fei)、戴尔·乔根森(DaleW.Jorgenson)等人的补充和发展。在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费景汉(JohnC.H.Fei)的二元结构模式中,主要阐明了这三点:农业增长与工业增长一样重要;农业与工业的增长应当平衡;劳动吸收速度必须大于人口增长速度,以摆脱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在我国,首先提出“二元社会结构”的是农业部政策研究中心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课题组在1988年第9期《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上发表的根据调研结果写成的研究报告《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工业化、城市化》。这篇报告首创了一个后来在理论界引起多方关注的新概念———二元社会结构(关于城市二元社会结构的实际研究由来已久,80年代末期概念提出后研究更见规模,故本综述将起点定于该处),即指把城市社会作为一元,农村社会作为另一元的城乡分割状态。这给当时密切关注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知识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这一时期社会学的复兴,研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专著与论文也更为丰富。对这一命题,学者们选取的角度也越发地分门别类,针对性也有所增强。其中,有人开始关注“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对国民素质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展望了未来②。有学者对城乡二元社会格局作了动态考察,认为这一分割状态是“迟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也导致了诸如公平问题、城乡之间通婚问题、人口流动与计划生育问题、文化心理学问题的产生③,形成了一种刚性的利益群体结构,“尽管从法律上我国社会成员有着相同的社会地位,但他们之间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④。从经济学角度,学者们从第三世界普遍存在的“嵌入式”(现代工业嵌入原有欠发达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关系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二元结构下的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由于二元经济转化的基本停滞,加上原有的二元社会结构,我国已形成“双重二元结构”。还有学者从工农业剪刀差的角度来研究城乡关系与工农业发展。⑤,这种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不自由,是“盲流”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是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之一。这一时期该方面的论文、专著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学者们由前一阶段侧重关注整体的社会架构转为侧重于研究结构的各个具体方面,研究的角度触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层面。1998年第1期《方法》杂志把对二元社会结构的研究聚焦在农民身上,刊登了几位知名学者反思农民问题与农民视角的专栏性文章,而研究市民群体的焦点亦集中在单位制度上⑥,标志着这一时期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分别深入到社会结构的两个部分。综观这一阶段发表的学术论著,学者很少笼统论述二元社会结构,而是分别选取各自关注的城、乡进行探讨,研究的层面已深入到对历史、文化、心理的反思。

二、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

以上内容是否对您有帮助:
App下载
App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